2025年“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月”之非法集资宣传

2025-06-23

一、非法金融活动的一般性风险特征

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其核心风险特征可概括为“四非”:

非法性:未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或借用合法经营形式吸收资金(如假借“养老服务”“科技项目”名义);

公开性:通过网络、媒体、推介会、传单等途径公开宣传;

利诱性:承诺保本付息(如“年化收益15%”“稳赚不赔”),或以“消费返利”“积分兑换”等形式变相承诺回报;

社会性:向不特定社会公众(而非特定亲友或内部人员)吸收资金。

需特别警惕:任何未经核实资质的“投资项目”“理财平台”,或过度强调“低风险、高收益”的宣传,均可能涉嫌非法集资。

二、涉非风险提示与典型案例警示

近年来,非法集资手段不断翻新,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领域,以下为高发领域的典型套路及案例,需重点防范:

(一)养老领域:“温情牌”下的“养老陷阱”

套路:以“养老服务”“以房养老”“养老项目投资”为名,通过免费旅游、健康讲座、赠送礼品等方式获取信任,虚构“养老公寓”“医疗项目”等虚假标的,承诺“高额分红+优先入住”,最终卷款跑路或抵押房产套现。
    案例:某公司以“候鸟式养老”为噱头,向中老年群体销售“养老会员卡”(交10万元可享10年免费养老服务),并承诺年化12%收益。后因资金链断裂,公司负责人失联,超200名老人损失超3000万元。

(二)科技领域:“伪创新”包装的“虚拟骗局”

套路:利用“区块链”“元宇宙”“数字藏品”等热门概念,虚构“挖矿”“炒币”“NFT增值”等项目,通过社群拉人头、线上直播造势,诱导投资“虚拟货币”“数字资产”,最终以“平台跑路”“禁止提现”等方式收割资金。
案例:某“元宇宙地产”平台宣称“购买虚拟土地可升值+分红”,吸引投资者充值购买“虚拟地块”。平台运营3个月后突然关闭,涉案金额超5亿元,参与者血本无归。

(三)预付式消费:“优惠陷阱”里的“卷款跑路”

套路:以“充值送礼”“预存打折”为诱饵(如“充1万送2000”“会员储值享5折”),诱导消费者一次性大额充值,随后以“经营不善”“系统故障”等为由停止服务、卷款失联。
案例:某连锁健身房推出“年卡储值活动”,承诺“充5万送1万”,吸引百余名会员充值超200万元。3个月后,门店突然关闭,负责人失联,会员仅使用部分权益,剩余资金无法追回。

(四)文化领域:“艺术品投资”的“虚高泡沫”

套路:以“名家字画”“古董收藏”“非遗手作”为名义,虚构作品“升值空间”,通过拍卖会、线上商城等形式诱导购买,承诺“包销回购”“高价代拍”,实则通过“左手倒右手”制造交易假象,骗取高额手续费或差价。
案例:某文化公司宣称“代理当代画家作品”,以“市场估值5万元/幅”的价格向投资者出售,承诺“1年内可按8万元回购”。投资者购买后,公司以“市场低迷”为由拒绝回购,实际画作价值不足2000元/幅。

三、防非技巧与应对措施

防范非法集资需牢记“三不”原则,守住个人财产安全:

(一)事前:提高警惕,核实资质

· 查资质:投资前核查企业工商信息和金融牌照(如私募基金、保险、支付等业务资质);

· 问风险:对“保本高息”“稳赚不赔”宣传保持理性,要求对方书面说明资金用途、还款来源,拒绝“模糊表述”;

· 慎转账:不向个人账户、非正规支付平台转账,警惕“POS机刷卡”“虚拟货币交易”等隐蔽资金流向。

(二)事中:理性分析,避免冲动

· 算收益:对照银行贷款利率和市场平均收益率,明显高于行业水平的“高息”多为陷阱;

· 看合同:仔细阅读投资协议,重点关注“资金流向”“违约责任”“退出机制”条款,拒绝签署“空白合同”“阴阳合同”;

· 问亲友:涉及大额资金时,与家人、朋友充分沟通,避免因“面子”“熟人推荐”放松警惕。

(三)事后:及时止损,主动维权

· 早报警:发现资金无法返还、项目方失联等异常情况,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 留证据:保存投资合同、转账记录、聊天记录、宣传资料等证据,配合监管部门调查;

· 防二次伤害:警惕“代理维权”骗局,勿轻信“花钱追损”承诺,通过正规法律途径解决。